发布时间:2025-05-26 人气:47 作者:Jason
PISA(国际学生评估项目)被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广泛讨论,但作为直接参与者的学生如何看待这项测试?他们的真实体验揭示了标准化测评的优势与局限,也反映了教育体系在日常学习中的深层影响。以下是基于多国学生访谈、问卷调研及学术研究的综合分析:
“不知道它为什么重要”:多数学生表示,教师未解释PISA的意义,仅提前1-2周通知“参加一场国际考试”。德国汉堡15岁学生莉莎说:“老师只说这是为了研究,不用复习,但我看到考场标语上的‘OECD’时,只觉得紧张。”
无针对性准备:PISA不考核课本知识点,而是“应用能力”,学生无法通过刷题备考。上海学生王浩回忆:“我们班考前刷了五套模拟题,但实际题目更开放,和平时考试完全不同。”
“幸运还是负担?”:PISA采用随机抽样,部分学生因缺考率需替补参与。柏林学生穆罕默德说:“我本来要请假去职业体验日,但被拉去考PISA,感觉耽误了正事。”
代表国家的隐形压力:韩国学生金秀妍提到:“老师说我们的成绩会影响国家排名,虽然不用复习,但答题时总想不能拖后腿。”
语言与情境的陌生感:非英语国家学生需面对翻译版试题,部分表述引发困惑。慕尼黑移民学生艾琳说:“一道关于‘社区花园’的题目,我住的街区根本没有这种地方,只能靠想象答题。”
数学应用题的文化嵌入:巴西学生卡洛斯举例:“题目里出现‘滑雪票折扣’,可我从未滑过雪,连雪都没见过,根本不懂怎么计算。”
“根本做不完”:PISA阅读部分需在1小时内完成多篇长文本分析。东京学生美羽坦言:“最后一篇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文章,我只看完一半就蒙答案了。”
放弃与猜测的无奈:数学题中复杂的多步推理让许多学生选择“战略性放弃”。巴黎学生卢卡斯说:“我跳过一道关于概率树的题目,后来发现占了15分,后悔莫及。”
技术操作分心:2022年PISA全面推行计算机测试,学生需切换阅读、计算与输入界面。芬兰学生埃米描述:“屏幕上的科学模拟实验要拖动变量,我花了五分钟才搞懂操作,耽误了答题。”
手写能力退化:部分题目仍要求纸笔演算,长期依赖电子设备的学生感到不适。悉尼学生杰克说:“我的手写公式潦草到连自己都看不懂。”
“我们永远不知道结果”:PISA不向学生个人反馈成绩,许多人感到参与无意义。墨西哥学生索菲亚抱怨:“我为这场考试紧张了两小时,却连分数都没看到,像白忙一场。”
集体荣誉感的矛盾:当媒体报道本国排名时,学生方知自身贡献。首尔学生敏俊说:“新闻说韩国数学排名第三,班主任表扬我们,但谁知道我其实错了好几题?”
教学内容的悄然转向:为提升PISA成绩,学校增加应用题型训练,挤压兴趣课程。杭州学生陈晨说:“音乐课被换成‘PISA数学思维课’,虽然有用,但挺无聊的。”
自我认知的重构:低分学生可能产生“我不擅长学习”的标签效应。南非学生萨米拉坦言:“PISA让我觉得科学太难,后来选课时避开了所有理科。”
能力验证的满足感:新加坡学生林伟杰认为:“PISA题目比校内考试更有挑战性,解出难题时特别有成就感,好像和全世界同龄人较量了一次。”
公平诉求的出口:印度农村学生普里娅说:“我们学校条件差,但PISA让我有机会证明,只要题目公平,农村孩子也能和城市学生一样优秀。”
“这根本不是真实的学习”:柏林学生芬恩批评:“PISA考的是快速答题技巧,但真正的学习需要时间思考和犯错,这种测试只会鼓励应试教育。”
加剧焦虑与不平等:洛杉矶学生艾娃指出:“私立学校有PISA辅导班,而公立学校只能‘裸考’,这哪里是公平测评?”
参与题目设计:OECD青年咨询团提议吸纳学生代表,减少文化偏见。挪威学生艾尔莎建议:“让我们投票选择最关心的议题,比如气候变化或心理健康,作为未来PISA主题。”
个性化反馈机制:加拿大学生团体发起联署,要求向参与者提供能力分析报告,“至少知道自己的强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”。
国家/地区 | 典型体验 | 核心矛盾 |
---|---|---|
德国 | 焦虑于“代表国家”,不满测试与双元制职业教育脱节 | 国家荣誉感 vs. 教育实用性 |
中国 | 高强度模拟训练,将PISA视为“国际奥数”,但抱怨题目脱离生活 | 应试传统 vs. 素养导向 |
芬兰 | 轻松应对,教师强调“这只是游戏”,学生更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| 去竞争化理念 vs. 排名文化 |
巴西 | 低资源学校学生因设备故障、停电等问题无法完成机考,加深不公平感 | 技术鸿沟 vs. 测评普适性 |
咨询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