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升小入学考试真相:上海国际校如何用‘游戏观察’筛选学生?

发布时间:2025-05-17 人气:4 作者:Jason

一、游戏观察的本质:隐藏的5大核心能力评估

学校通过小组游戏、角色扮演、自由探索等场景,观察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表现,重点评估以下能力:

  1. 社会情感能力(SEL)

    • 合作与冲突解决:例如在搭积木游戏中,是否主动分享材料、协调组员分歧。

    • 情绪管理:任务失败时能否平静接受,或主动安慰同伴(如包玉刚曾设计“拼图限时挑战”观察孩子抗挫力)。

  2. 认知与逻辑思维

    • 问题解决:例如用有限道具(纸杯、绳子)搭建高塔,观察孩子如何拆分步骤、试错调整。

    • 语言表达:在“看图讲故事”环节,能否用中英文清晰描述画面逻辑(世外双语部尤其看重)。

  3. 专注力与执行力

    • 在干扰环境中(如其他组吵闹)能否持续完成任务,例如完成一幅需要精细涂色的画作。

  4. 创造力与想象力

    • 自由绘画或即兴表演中,是否展现独特视角(如惠灵顿曾让用废旧材料设计“未来交通工具”)。

  5. 规则意识与灵活性

    • 例如在“听指令做动作”游戏中,既能快速响应规则变化,又不过度刻板执行(如老师突然要求反向动作)。


二、不同学校的“游戏设计”侧重点

  1. 包玉刚实验学校

    • 沙盘模拟:让孩子分组用沙盘搭建“理想校园”,观察领导力与同理心。

    • 绘本共读:老师讲故事时突然停顿,观察孩子是否能主动提问或补充情节。

    • 核心逻辑:全人教育理念下,偏好“情绪稳定、乐于合作”的孩子。

    • 典型场景

  2. 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

    • 科学实验:用磁铁、水杯等工具解决简单问题(如“如何让曲别针浮起来”),观察逻辑推理。

    • 中英文指令切换:在游戏中突然改用英文指令,测试语言反应速度。

    • 核心逻辑:IB-PYP课程重视探究能力,游戏设计偏学术迁移。

    • 典型场景

  3. 惠灵顿国际学校

    • 下午茶模拟:用玩具餐具进行角色扮演,观察是否主动说“Please/Thank you”。

    • 冲突解决:故意提供不足的玩具,观察孩子是否争吵或协商分享。

    • 核心逻辑:英式教育注重绅士淑女风范,游戏隐含礼仪观察。

    • 典型场景


三、家长的隐形“考核点”:别让细节暴露短板

  1. 家长互动观察

    • 等候区行为:是否耐心陪伴而非替孩子完成任务,例如包玉刚曾记录家长是否打断孩子自主探索。

    • 离场礼仪:离校时是否鼓励孩子主动整理玩具、向老师道别。

  2. 家庭教育理念匹配

    • 家长面试中,若过度强调“赢过别人”或“学了多少单词”,可能被认定与学校理念冲突(如世外重视“学习过程而非结果”)。

  3. 家庭协作能力

    • 部分学校设计“亲子合作任务”,例如用乐高搭建指定模型,观察家长是否主导或鼓励孩子自主尝试。


四、科学准备策略:自然引导>突击训练

  1. 日常渗透能力培养

    • 社会情感:通过桌游(如《赛跑计划》)、团体运动培养轮流等待、协商规则的习惯。

    • 逻辑思维:用生活场景提问,如“如果下雨没带伞怎么办”,鼓励多维度回答。

  2. 模拟游戏场景

    • 关卡1:用10根吸管搭承重结构(测试工程思维)。

    • 关卡2:根据指令画一幅“会飞的房子”(考察想象力+听力理解)。

    • 设计20分钟“任务关卡”,例如:

    • 关键点:过程中不纠正错误,只观察孩子如何应对挫折。

  3. 避免踩雷行为

    • 不要过度培训:背答案式反应(如机械回答“要分享”)易被识破,自然状态更重要。

    • 不贬低竞争者:若孩子说“XX搭得没我好”,可能被认为缺乏团队意识。


五、真相背后的逻辑:学校在筛选什么?

国际校幼升小的“游戏观察”,本质是通过短期行为预测长期潜力

  • 学术适配性:能否适应探究式、项目制学习(如IB课程要求自主研究能力)。

  • 社区贡献度:是否能为班级带来积极影响(如擅长调解矛盾或创意表达)。

  • 家庭支持度:家长是否理解并配合学校培养目标(避免功利化教育期待)。

客服二维码.jpg
咨询老师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