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5-16 人气:6 作者:Jason
双语教育(Bilingual Education)广义指在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,狭义则特指通过第二语言(如英语)教授学科知识,旨在同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科素养。对于上海家长而言,厘清以下三大核心定义至关重要:
双语教育并非简单地在母语课程外增加外语课时,而是将外语作为学科教学的语言工具,例如用英语教授数学、科学或地理等科目。其核心在于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,自然习得第二语言的应用能力,打破传统“学语言”与“用语言”的割裂。
上海实践:上海部分中小学(如上外双语学校、新黄浦实验学校)采用“浸入式英语”教学模式,将英语融入一日生活、游戏和其他学科中,例如用英语进行科学实验或戏剧表演,强化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。
真正的双语教育追求学生能用两种语言进行跨文化思考与沟通,而非仅通过考试。这需要学生在中英双语环境中形成“双母语感”,即无需刻意翻译即可自然切换语言逻辑。例如,上海万科双语学校通过中英双班主任制、跨学科探究课程(如“非洲文明”主题项目),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双语思维。
家长误区:盲目追求词汇量或考试成绩可能偏离双语教育的本质。上海教育界强调,双语教学需平衡语言与学科内容,避免“以牺牲母语或学科深度为代价”。
双语教育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课程。例如,幼儿阶段通过游戏、肢体语言和实物辅助建立语言兴趣(如动物单词结合图片学习);小学阶段逐步增加学科渗透(如数学课双语关键词教学);中学阶段则可尝试全英文授课的理科或人文课程。
上海经验:部分学校(如上海中学)在起始年级采用“保持型教学”,初期以母语为主,逐步过渡到双语混合,避免学生因语言障碍影响学科理解。
师资水平:双语教师需精通学科知识并具备流利的双语能力。上海部分学校通过外教与本土教师协同备课,确保教学的专业性与语言准确性。
课程平衡:避免过度强化英语导致母语文化根基薄弱。例如,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强调“中文底蕴是学好英语的基础”,注重传统文化与国际化视野的融合。
实际效果评估: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实场景(如国际交流、科创项目)中灵活运用双语,而非仅凭考试成绩判断成效。
通过厘清这些核心定义,上海家长能更理性地选择适合孩子的双语教育路径,帮助孩子在全球化竞争中兼具语言优势与文化自信。
咨询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