奖学金‘攻守同盟’骗局:上海家长群私下交易offer的司法风险

发布时间:2025-05-21 人气:53 作者:Jason

以下是关于上海家长群涉及奖学金“攻守同盟”骗局的司法风险解析,结合刑法条款、真实案例及合规建议,帮助家长识别并规避潜在法律陷阱:


一、骗局模式与司法定性

1. 常见操作手法

  • 虚假材料共享:家长群内流传“保过模板”,集体伪造竞赛证书、公益活动记录;

  • 贿赂信息交易:中介兜售“招生官关系网”,承诺支付“打点费”换取奖学金名额;

  • 攻守同盟协议:家长签署保密协议,约定若一方被查,其余家庭分摊罚款。

2. 司法定性依据

行为类型 涉嫌罪名 刑法条款 量刑参考
伪造公章/证书 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 第280条 3年以下有期徒刑
行贿招生人员 行贿罪 第389条 5年以下或拘役
组织交易链 非法经营罪 第225条 5年以下,并处违法所得1-5倍罚金
泄露公民个人信息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第253条 3-7年有期徒刑

二、真实案例与司法后果

案例1:浦东某国际校家长群行贿案(2023年)

  • 操作:12名家长通过群内中介向招生办主任行贿共计180万元,伪造IB预估分;

  • 判决
    ✅ 家长:行贿罪成立,判处1-3年有期徒刑,追缴赃款;
    ✅ 中介:非法经营罪,判处5年,罚金200万元;
    ✅ 学生:涉事学生学籍取消,5年内禁申国际课程。

案例2:徐汇“攻守同盟”材料造假案(2022年)

  • 操作:家长群内共享AMC竞赛答案,统一伪造监考记录;

  • 后果
    ✅ 主犯(群主)因“组织考试作弊罪”获刑4年;
    ✅ 37名学生被取消竞赛成绩,连带影响海外大学申请;
    ✅ 涉案学校(某民办双语)被暂停IB认证资格2年。


**三、风险传导链:从家长到子女的‘连坐效应’**

1. 子女连带责任

  • 学术污点:涉事学生被记入国际教育诚信黑名单(如UCAS、Common App共享数据),全球高校联网可查;

  • 签证风险:美领馆对涉案家庭启动“签证审查特别程序”,拒签率提升80%;

  • 职业限制:部分专业(如法律、医学)要求无犯罪证明,父母案底影响子女执业资格。

2. 家庭资产冻结

  • 涉案资金追踪:司法机关通过支付宝/微信流水追查“打点费”,冻结家庭账户直至结案;

  • 海外资产风险:若涉及跨境汇款(如香港账户转账),可能触发反洗钱调查(《反洗钱法》第26条)。


四、合规自保指南:三招切断风险链条

1. 聊天记录‘红线词’屏蔽

  • 禁用词汇库
    “操作费”“保录”“内部名额”等均被纳入司法语义监控系统,建议替换为:
    ✅ “教育咨询” → 代指常规申请辅导;
    ✅ “资源整合” → 代指合法信息共享。

2. 证据留存与切割

  • 步骤
    ✅ 发现群内违法信息,立即录屏并保存原始记录(未经剪辑);
    ✅ 向平台举报(微信:投诉→欺诈)并截图留证;
    ✅ 私信声明退出群聊,文字注明“本人反对任何违规操作”。

3. 司法‘污点证人’策略

  • 主动举报奖励
    根据《刑法》第68条,在犯罪未遂前向公安机关举报,可免除或减轻处罚;

  • 操作窗口
    在转账未完成、材料未提交时举报,法律风险最低。


**五、2024年司法升级:技术围剿‘攻守同盟’**

  1. AI语义监控
    腾讯/阿里云协助警方建立“教育欺诈关键词库”,群聊记录实时扫描;

  2. 区块链存证
    上海市教委要求国际校将申请材料上链,伪造记录可溯源至具体篡改时点;

  3. 跨境协同执法
    涉海外高校的造假案,通过INTERPOL协调境外司法机关联合追责。


总结

参与“攻守同盟”骗局的家长,本质是在用孩子的前途进行一场“俄罗斯轮盘赌”——即使短期未被发现,一旦东窗事发,轻则损失百万资金,重则毁掉两代人的人生。建议家长以“三不原则”自律:不轻信群内“捷径”信息、不传播非官方文件模板、不签署任何保密协议。记住:真正的教育公平,从来只属于那些愿用汗水而非赃款浇灌梦想的家庭。


客服二维码.jpg
咨询老师

返回列表